自2015年起,北京市教委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开展贯通培养项目,实现学生从初中开始“分流”。针对中小学教师缺乏的现状,2016年,北京市商业学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首次联合开展“3+2+2”贯通培养师范生项目,招生专业分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半年来,贯通培养项目开展得如何?学校、学生有哪些挑战?
———编者
“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我就像一粒种子,拼命吸收阳光、雨露,拼命发芽、开花、结果。我能看到,未来就在眼前。”半年前,16岁的刘晶从顺义一所普通初中毕业,和双胞胎妹妹刘莹一起进入了北京市商业学校“贯通培养”试验班。按照培养目标,7年后,当年招进来的4个贯通班108个学生,将走向幼儿园、小学教师岗位。因为是第一届生源,无论从教学模式还是专业设计,在他们身上都打下了“实验”的痕迹,也因此,贯通班的孩子们被称为先锋“一百单八将”。
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自2015年起,北京市教委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
随着二胎的全面开放,首当其冲的是教育资源的短缺,尤其是师资短缺。为应对幼儿园和中小学的“缺师”潮,2016年,北京市商业学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首次联合开展“3+2+2”贯通培养师范生项目,招生专业分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校将用7年时间,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核心素养的“孩子王”———学生前3年在北京商校学习,中间2年直接进入北联大师范学院高职阶段学习,最后2年通过专升本转段考试录取到北联大本科。
初中时的刘晶在班里属于“角落里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很乖很听话,老师对我们关注很少。”回忆起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刘晶说,好像大家都沉浸在学习语数外、理化生的海洋里,“考得好,就算过了,考不好,再接着学。”临近中考,刘晶忽然心里发了毛,成绩好的同学,可以继续升重点高中,考入重点大学,他们的未来清晰可见,自己该怎么办?
父母对两个女儿的期待很简单:“希望她们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了解到“贯通培养”这个项目后,一家四口曾经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家里人都觉得当老师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选择,我们俩也很喜欢。所以,我和妹妹都选择了这个项目,没想到还进入了一个班。”
人生第一个“第一”
如今的刘晶“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学习很忙碌,但很充实。”
每天早上是雷打不动的“晨读时光”,“并不是死记硬背式地学习,学校专门编了一本书,涉及14项中职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指标,每章内容紧扣成长指标的主题,包括素养导读、经典诵读、美文赏读、我的心声四个部分。”白天除了正常的文化课,还有舞蹈、书法等课程。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最喜欢书法。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皆有乾坤。”妹妹是班里的书法课代表,两人的作品经常被张贴在教室外的过道里。
“书法专业课一周两节,晚自习还要练字。学生第一年学习欧体楷书,第二年学习硬笔书法,第三年练习粉笔字,从横竖撇捺重新学起。练好‘三笔字’是做老师的基本功,这些都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教课做准备。”北京市商业学校基础部原主任刘影说。
记者采访当天,看到楼道里贴满了学生的书法作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有不少“大师”级作品的雏形,刘晶姐妹也在其中。据介绍,除绘画、手工外,高二美术课还将和文学结合,开设绘本创意和赏析课程。
“看到这么多好苗子,书法教育后继有人啊,我教着也觉得有劲。”专业教师、国家一级书法师唐生吉说。
按照学校的培养设计,贯通培养班在中职这三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准教师。相较普通高中的课程设计,贯通班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中职三年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公共基础课程部分有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课程;专业课程部分有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朗诵与演讲、教师礼仪等课程;拓展课程部分,主要有戏剧欣赏与实践、西餐制作、理财、电影赏析、诗词鉴赏等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线上学习,每年每个学生至少自学通过两门课程。
针对此,贯通培养班也配备了最优秀的教师:2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5位北京市骨干教师、7位高级讲师、10位学校一级教师分别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其中包括全国教师信息化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骞,北京市学生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一等奖首席辅导教师李燕,舞蹈家协会注册教师、中国舞考级考官罗良以及有着8年美国留学经历、曾在百老汇演出过的声乐老师王欣等等。
“这些学生招进来,怎么才能真正培养成适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告诉记者,“贯通并不是各学段简单叠加,然后各培养各的。贯通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实现有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衔接和改革。”
在不同的课程体验的冲击下,刘晶的“小宇宙”仿佛爆发了,“特别想学习,感觉有用不完的劲。”上个学期末,刘晶的考试成绩名列班级第一。“从来没有这种体验,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很关注。”
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大的特点是对技能培养的重视。因此,学校里这样的技能竞赛机会有很多。前几天,为参加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的演讲比赛,刘晶第一次走进演播间,面对镜头脱稿演讲。从自己写稿、制作ppt,被辅导老师一遍又一遍纠正指导:演讲声音要洪亮,字正腔圆,感情要充沛———刘晶平生第一次体验了参与“考试之外竞技”的感受,“站在聚光灯下,我能听到内心花开的声音。”刘晶说,她也经常与考入普通高中的同学交流现在的学习状况和未来职业规划。“他们好像还是埋在书堆里,对于未来,还处于混沌状态,我比他们幸福多了。”
尽管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孩子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未来的教师“后备军”,与普通高中生的学习相比,贯通班的孩子不仅要学好,还要学会如何将知识输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骞曾经给学生们布置过一次作业,让学生教会身边的小朋友学会一首诗词,并记录下教与学的过程。“很多学生家里没有弟弟妹妹,他们就到附近的超市、小区里找陌生的小孩教他们,回来后可高兴了,因为他们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学会了‘教’的技能。”
“学校提供了很多舞台,让他们施展才华。”英语老师李燕说,“从一开始就把职业教育部分融入到孩子的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发现这个路子是对了,因为能挣脱‘唯分数论’的枷锁,关注到孩子生命本身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需要自己的成长“通道”
北京市商业学校和北京联合大学就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工作群,所有参与贯通培养的老师都在其中。从最初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到课程设计、教师的选任,北京联合大学从没“缺席”,专门组织一个团队与商校进行沟通。
“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有联大老师过来听课。”张骞说,她也经常带着学生到联大观摩大学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我们很有信心,将来这批孩子的基本功也不会逊色,因为他们是从小就接受教师技能训练的。”
上学期末,联大的老师来看望学生们,“太好了!还不到半年,孩子们的变化如此大。脸上已没有了怯懦,更多的是自信和笑容。”北京联大师范学院副院长汪艳丽如是说。
进入贯通班的孩子,是不是就意味着今后一定能进入教师体系?“每个阶段都会有严格的考评体系,除了文化课、基本功的评比,德育会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一票否决制。”刘影告诉记者。
和学校其他中职生一样,商校对贯通班学生的礼仪、德育尤为重视。商校党委副书记程彬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规范,每次都坚持主动跟“硬骨头”学生打招呼:“你好!”直至学生第一次主动问好。
“在中考、高考的比拼中,这批孩子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通过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批孩子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种潜力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侯光说。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多一条路,就多一个成功的模板。”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经常讲述自己家庭的一则案例,家族中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哥哥,家庭环境、资质相差无几。但是自己的哥哥在每次面临学业、就业选择过程中,母亲都会提前帮助进行职业规划。哥哥喜欢乐器,母亲打听到当地的文化馆几年后会有一个笛子乐手的空缺,就让哥哥专攻笛子独奏,后来如愿以偿进入文化馆乐队,随后进入国家级乐团,经常赴国外演出。另一个哥哥则很少受到这样的关注,后来的生活轨迹几乎少有变化。
“职业工种没有高低贵贱,但境遇决定视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帮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并适时给他们一把推力,他们的成就将超乎想象。”史晓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