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9月10日全国第三十个教师节,京报集团所属《首都建设报》刊登了采访我校全国模范教师陈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的专访文章。
本网全文转载报道内容。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
——北京市商业学校高级讲师陈济
■本报记者 李博
每当有人质疑职业学校的学生,温文尔雅的陈济便会面露愠色,有时不惜跟对方争吵,在他眼中这些学生就好比自己的孩子一般,自然舐犊情深。
陈济也并非是护犊,而是在从事职业教育二十年时间里,通过与学生们的沟通、相处,让他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了近距离的观察,“我确信职校学生的天资禀赋并不比别人差。”陈济自信地说。
陈济曾是一名军人,可以选择留在部队锤炼;他曾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校领导想让他留校做一名大学教师;他曾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亲朋好友都劝他到政府部门任职。
然而,陈济一次次放弃在别人眼里梦寐以求的良机,无怨无悔地走上了职业教育之路。1996年,陈济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北京市商业学校当上了一名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教育的教书育人工作之中。
对陈济的选择,有不少人为他惋惜,说他是选错了道。也有人认为他进职业学校当教师,是大材小用,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对此,陈济没有过多争辩,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无怨无悔。来校的第一天,他就在日记本首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认准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陈济选择职业教育事业,不是心血来潮。在他看来,中国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做支撑,职业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来到这里的学生将来都会很有前途。
一个叫彭举的学生虽然平时话不多,他的举止却深深印在陈济的记忆深处。那时陈济教授德育课,彭举担任德育课代表。每回上课前,彭举都会提前来到陈济的办公室,“陈老师,这节课该您上了”,他还会帮助老师把学习资料抱到教室。
有一回彭举因为家中有事,没有准时出现,以至于陈济真的忘记了上课,“我对彭举还真的产生了小‘依赖’,不用背课表了,只要看到他来了,我就去上课。”陈济笑着说。
“我从来没要求过他,但无论我在不在办公室,只要有我的课他都会来,就这样彭举一直这样坚持做了两年,“尽管平时彭举不善言辞,但他能把一件事坚持到底,表现出他做事情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个事例让陈济感悟到,在对学生做评价时不能只看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身上其他的优点。
陈济说:“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老师要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其自信地成长。”在陈济的鼓励下,毕业后彭举通过努力升入了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几年前,陈济首次担任班主任,接手了一个40人的班级。学校为寄宿制,那时陈济不回家,晚上10点熄灯后,陈济就挨个宿舍转儿,看到学生们都睡下了,他才放心回去休息,一般凌晨才能入睡,“让学生们看到有老师在他们身边,有事好随时找老师,所以我不能回家而要待在学校里始终跟学生们在一起,让他们安心。”
由于普通高中扩招,那年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是转折性的一年,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有一个男孩在班级里独来独往,不听从管理,还经常惹事,曾让陈济头疼不已。后来陈济通过跟他聊天才知道,这个学生家里发生了变故,父母离异,家庭缺乏温暖,他因此沾染了不良嗜好。
后来,陈济就开始将更多精力投注到这个学生身上,关注他的情绪变化,跟他多聊天,有时周末还把他接到自己家中,让他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渐渐地这个学生的行为举止都有了改变。
陈济说:“教育不是功利的,教育的成功是人的成长,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行为举止上有所变化,在做人方面有所收获,过快乐健康的生活,才是根本目的。”
由于过度操劳,陈济病倒了。在住院的那段日子里,周末,学生们三五成群从昌平坐公交车到市区去看望他们的老师,让陈济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调皮的学生也去了,还给老师买了水果和鲜花,“陈老师,您辛苦了,您是为我们累的。”病榻上的陈济听后泪流满面。
由于身体原因,陈济不再担任班主任,回班里跟学生道别的场景一直印在他的脑海里,平日喧闹的教室里鸦雀无声,陈济还没说话泪水就已经滚落下来,“我是真舍不得离开这些可爱的学生啊。”
【执教感言】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为孩子们成长提供甘甜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使每一粒种子都能焕发勃勃的生机。从教30多年来,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也曾失望过,也曾怀疑过……但每次看到入校时迷茫稚嫩的学生,在自己的关爱和学校的教育下,熟练掌握技术技能,成为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昂首挺胸的踏入社会时,心里总是幸福的;孩子青春洋溢的笑脸和感恩的祝福,就是对我从教最好的回报。
新闻链接地址:
http://sdjsb.bjd.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215680.htm
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