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国家教育部主管,全国中文及职业教育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0期刊发了国家示范校典型学校专访文章,我校党委书记史晓鹤的专访《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被刊发在该刊首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网全文转载访谈内容。
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
—访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祥龙公司党(干)校常务副校长史晓鹤
本刊记者 徐桂庭 特约记者 韩梅[1]
史晓鹤,1963年出生,北京市人,高级政工师,国家职业指导师。现任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干)校常务副校长;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副主席;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会主任;全国商业中专研究会副主任;北京市职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职教学会德育与学生管理研究会主任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校文化建设、职业学校管理、企业培训、德育与学生管理。2009年,被教育部等部委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主要教研成果有:参与教育部中职德育大纲、学校文化建设、专业教学标准等文件起草工作,主持多项国家及北京市课题研究,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实用创新等多项教材建设。
北京市商业学校创建于1964年,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中职德育实验基地学校”、“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 “首都文明单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依托行业办学优势,面向首都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大社区发展需要,面向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以“让学生满意,让教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为宗旨,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走内涵发展之路。当前,学校正抓住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机遇加速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融中职、高职、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科研与经营结合的,办学条件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一流、办学效益一流、教职工事业成就感一流、师生员工生活幸福感一流,和谐的、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初见史书记,温暖的阳光照在她洋溢着春天般爱与幸福的脸上,令人倍感亲切。一上午时间,史书记将她的人生阅历、办学思想、管理精髓、创新实践,如小城故事般向记者一行娓娓道来,真挚、细腻而回味悠远……
记者:史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我们了解到,北京市商业学校于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您在这里工作了31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北京商校,能给我们讲讲您这几十年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吗?请谈谈您的职业生涯?
史晓鹤:记者同志问了一个特别时尚、个性化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工作30多年了,回顾我走过的职业历程,简单概括就是终身从教。在商校财金系当了6年的专业教师,3年的校团委书记,在教务科当了3年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开始进入教学管理岗位,后来当了2年校长助理,1997年开始做德育副校长、主管招生就业副校长、教学副校长,共8年,其中到一商集团挂职实践锻炼1年,2005年担任商校校长,2011年转型担任党委书记,2013年兼任祥龙公司党(干)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在校领导岗位上工作了19年。一路走来,大部分时间在职业教育基层和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这么多年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了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德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999年提出“三成”的育人目标,即为了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随着同企业合作的深入、对市场需求研究的加深,围绕首都商科人才的定位,又提出“培养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的具体培养目标,并赋予其明确的内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以“七化”为原则,将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现代服务业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相结合,系统梳理校本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强化职业行为养成与训练,建立素养证书,开发成长成长手册,创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九训”模式,实现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学校成为学生多元成长,走向幸福生活的舞台。
做中职德育难度很大!很多人都感觉孩子年龄小,起点低,教育管理任务复杂艰巨,学校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学生观、人才观问题的研究,“怎么看待孩子,怎么教育孩子?”全校共同讨论、学习、研究,提出“用欣赏的眼光看优点、发展的眼光看不足”,这个学生观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所谓欣赏的眼光看优点,实际上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成长,全校教师帮助学生找优点、发现潜能,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发展的眼光看不足”,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下大力气来做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每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成效明显。就我自身而言,始终把自己作为德育的一线教师来要求,每个月同广大教职工一起值班,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大型教育主题活动、新生教育、班主任培训、课题研究等,始终坚守在德育一线。让学生处处感觉到在商校,从书记、校长到每位老师都是学生的朋友,对每个孩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尊重,学校有家一样的温暖。我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下班级、下教室,跟孩子们沟通,跟孩子们在一起,30多年从没间断。因此,我带的学生给我写过一句话:“感谢成长中有你的陪伴”,全校教师如师如友,和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注重学校队伍建设。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层面,通过推选、培养、实践锻炼,配备成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有5位校领导为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领导团队来自商业学校、一商干校、物资党校等单位,老中青结合,每位成员教育背景良好、业务能力过硬、事业心强、勇于担当,对职业教育有浓厚的情感,深受师生爱戴和信任。在总公司组织的年度测评中连续3年在95分以上,在整个集团名列前茅。班子成员彼此支持,精诚团结,忠诚职教,热爱职教,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几乎每周末都不休息,历经三年,汗水伴随泪水,不仅仅是为完成验收,更多地是为商校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他们积极工作的热情让我特别感动,这种感动更给我带这支队伍增添了信心,也给整个教师团队、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事实证明,学校领导班子是个有本事、靠得住、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好班子!看到班子的成长成熟,我更希望自己逐渐转型为一个导师、一名培训师,成为真正的战略研究者、瞭望者、推助者。
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推行校系两级管理机制,加大二级自主权,学校重点进行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系部层次的干部重在管理和执行,专业系配备主任、副主任和系部秘书,组织架构上,让每个系有个小领导班子,共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德育、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建设等。在系部搭建小班子的做法旨在让教师团队有个精简高效、专业型的管理团队,既做学术领军,又做管理服务,带领教师共同成长。学校还在系部实行系主任助理制,每个系配主任助理,主任助理协助主任做重点工作,这样既培养了年轻人,又增加了领导力量,也是学校为骨干教师培养搭建事业平台的典型做法。这种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了系部的高效运转和工作质量。
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提出“让优秀教师群星灿烂”的目标,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停留在出一两个名校长,几个名教师身上,而是定位于让优秀教师群星灿烂!主要做法是在针对各专业、各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订年度培训方案,分层次系统组织培养,包括国内外进修、企业实践、教科研、重要任务的担当、个别的辅导、咨询与问题解决指导等,使教师能够高质量成长。以国际培训为例,学校和德国、奥地利、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市、校两级骨干教师全部进行一至两轮的国际轮训,而且连续坚持多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提高很快,产生了3个北京市级创新团队,两名市级名师,30余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教职工能够感受高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会在增多,职业教育充满希望,全体教职工信心的树立和能力的提高,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事业中来,进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我特别追求学校队伍的成长质量和内部的满意,让全体教师生活在希望之中,生活在支持、理解和发展之中。示范校建设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做法已逐渐转化成学校内部的工作模式。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也为了教师,这是“和谐共生”的内涵之一。
第三,注重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北京商校是一个经过多次合并整合而成的学校,文化的融合、办学思想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在办学思想方面,一是注重以人为本,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学校提出优质服务的“四服务”、“四满意”的文化理念;二是提出“学校是我们师生的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共同体价值观,全体师生共同为学校事业去努力、去奋斗,同时也分享事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学习、事业和生活的美好,使商校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幸福地生活。在管理服务上注重细节,如建立师生之家,为教职工提供三餐,注重教职工生活待遇的提高,教师遇到具体问题的及时帮助解决。建设先进的管理文化和运行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全员分级、全员考评的机制,从校领导开始,年年述职,人人给予评价,通过自身能力、素质、绩效和满意度来决定是否胜任和奖惩。三是落实“彼此成就、共同成就事业”的行为文化,在工作事业中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四是提出“对每个学生用心、用力、用情工作”的“三用”文化,“尊师爱生”是双向要求,教职工跟学生是一种很真诚、自然、和谐的关系,在校园里营造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的氛围。这几年学校也重视在管理方面学习借鉴优质企业文化,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起校企融合的文化。这么多年总的感触是做校长、做书记,一方面是教育家情怀、教育家的境界与能力,但确实还需要企业家的素养,特别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对企业需求的研究、对产业文化的研究。
第四,积极服务企业和社会。学校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专门针对滇西扶贫制订方案,目前已在滇西建立4所分校,为他们免费培训校长、教师,进行双向交流。2013年,招收滇西学生177人。在社会服务方面,按照依托专业做强培训的思路,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开发出几十个项目,建设了专门的A佳培训网络。学校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多元办学、转型升级的话题,专门设置研究所研究企业需求,进行企业调研,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力求对接企业需求,与企业形成一种常态性的、互动的机制。在承接企业培训需求的同时,也邀请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共同育人,众多企业,如联想、百度、中银等积极参与教学,企业家走进课堂。学校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巨大的支持,使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地位。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负责制订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积极承担祥龙集团转型升级的物流业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在进行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同政府部门合作,现已成为北京市交通安全考评站,负责标准制订、培训考核等;会计专业同北京市财政局、国家财政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部分财金系教师已成为财政部的会计职称考试的命题专家,还承担全市会计职称的阅卷工作。这都得益于学校长时间准确定位和认真研究企业需求,并将研究向培训项目转化,培训向社会服务转化,从祥龙集团拓展到全市现代服务业,又从北京拓展到全国。在为全国职业院校提供咨询服务方面,我作为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中职校长联席会、全国德育工作委员会、行指委等为全国职业学校提供服务,为兄弟学校提供咨询。目前,学校专设合作交流处,有专人负责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工作。2013年约有600所学校、3000多人来学校参观学习,与全国同行共同研究、共同分享示范校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思路和经验。
第五,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常态化、紧密化,企业尝到校企合作的甜头,进一步固化了合作。目前,与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的企业达120家。校企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在专业细分和定位上,开展每个专业的准确内涵,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以珠宝专业为例,全国珠宝专业有设计、鉴定、营销、制作等不同的培养方向,学校将营销作为珠宝专业主要培养方向,辅之以珠宝鉴定。通过专业方向定位使校企合作愈发紧密,学生的就业质量也越来越高,工作稳定、收入增长。每个学生能够实现成人成才,人人有幸福生活,成为有尊严的职业人。
第六,进行学校组织机构改革,加大服务企业、社区人力、物力的投入。目前,学校有五个部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全校教师有三分之一转型做企业内训、行业培训、社区服务。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分期分批对祥龙集团进行领导干部、青年干部、员工轮训。针对行业和社区的年培训达两万人次以上,收入水平超过学历教育。企业培训方面,为燕莎、双安等大型商场企业开展营业员考证、物流员考证的培训,为大明、同仁等企业的配镜验光人员培训。社区培训方面,学校专门设置社区服务岗,主要针对区域居民开展技能素养培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法律知识普及、生活礼仪等的培训,为乡镇公务员开展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等培训。通过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学雷锋志愿活动义务向社区居民讲解珠宝知识、验光配镜技术等。未来设想在市民生活培训方面进行适当拓展,如健康养生知识培训,积极向社区开放,开发一些适合社区的培训课程,把学校建设成为市民学习中心。
记者:史书记,您刚才向我们呈现了北京商校多年来办学的积淀,这两年示范校建设最集中的体现为商校的迅速成长。贵校作为行业企业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在进行后示范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设想?
史晓鹤:这个话题非常重要,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把教育置身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的进程中去考虑自身定位。示范校是为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形成品牌,能够发展得更好,为社会服务得更好!首先,我们需要花更大精力去研究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新战略,北京新的城市功能定位、现代服务业的定位问题;要集中聚焦本行业、本区域,重点研究两大需求,一是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二是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我觉得这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其次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特色发展。我们要做足企学校业主办职业学校的文章,上级主管单位祥龙集团拥有众多实力较强的企业,是北京市国资委所属大型国企,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初步架构了校企双主体建构的祥龙(首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着力打造职教集团的升级版。整合企业、行会和各类中高职学校资源,整个职教集团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商业学校、祥龙职教集团、首都现代服务业行业企业院校参与的由内到外依次组成的同心圆,北京市商业学校是核心的办学实体。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祥龙职教集团打造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职教集团,做好战略架构、利益架构、组织架构,设计好重点发展的专业和培训项目,创造性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的探索。
后示范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研究,加强支撑产业发展能力的研究,加强内涵建设,在职教内部形成一种主动作为、主动服务、彼此成就、与市场主动对接的生成性发展机制,在文化上相互融合。学校能够主动研究市场,企业也能够主动支持职业教育,进而形成一种校企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学校应立足于做特色、做品牌,努力成为服务的品牌、管理的品牌、德育的品牌、专业的品牌、质量的品牌。同时,集中发挥专业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逐渐做成绝对优势,实施特色专业发展战略,突出校际之间的差异化。如北京商校的珠宝、眼镜、物流、电商、会计、国际酒店等专业可尝试探索在本行业做精品化,让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德育和专业教育质量成为行业典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队伍如何持续保持奋斗激情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管理中的难点,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让职业教育事业真正地使参与者持续受益,如教师事业发展、收入增长、社会贡献的增多。学校专门针对教师培养成立研究机构,研究企业需求,开发企业培训课程,让学校教师有序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学校办学要让师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创造环境和机制。继续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方面的探索。学校在同德国、奥地利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后,又同澳大利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议以珠宝专业的国家资格框架为切入点,通过后示范,力图把前期建设的经验固化下来,把新的需求研究好,让它成为切实服务行业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学校精品专业,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标准的职业专业品牌。
记者: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发展很快,您认为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最困扰您的问题是什么,最希望国家和北京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史晓鹤:第一,中职面临的共同课题是生源总量减少与劳动力需求增长的矛盾。中职学历层次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挑战大,中职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这是我最大的困惑。现代职教体系要建立学生发展的通道,让孩子进入中职之后的升学、就业流畅。即使特别优秀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去银行工作却只是个协议工,无法入编(达不到本科学历入编很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严重受限,社会上还没有形成重能力而不是重文凭的共识。建议中职学校合理定位,按产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职业学校应该聚焦特色,用好的质量来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
第二,总体上政府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进行投入。前些年职业教育亟待加强基础能力、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但到现在,从宏观上看,硬件的投入已经有了积累,上了一个大台阶,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已转向提升支撑企业行业区域发展的服务能力,如不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调整投入重点,不同区域分别投入,如果政策不及时调整,会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和其它问题。我特别呼吁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能够给予系统的、配套稳定的支持政策,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话题给中职一定位置。为了学生的发展,也为了每个职业学校的资源成为市民共享的学习基地、企业的培训基地。
第三,在职业教育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职业化的校长队伍和稳定的职教师资力量。对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投入同高校和中小学相比总体还是不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职业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系与研究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职业教育是关系教育、经济、民生和政治稳定的神圣的公益事业。这些都需要政策持续的保障。
第四,在办学过程中的依法依规和风险控制问题。所有办学行为都必须依法依规,必须加强学校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特别是要把财政的经费管好用好,校园安全要抓好,防止偶发意外事件的冲击,这是校长最焦虑、也是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示范校验收之后,更要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更加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谢谢史书记提供的非常好的、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祝愿北京商校越办越好!